老年人上老年大学 困难重重

2011年4月11日           点击:38

从老有所养到老有所学,随着中国老年人队伍的逐步扩大,老年人“精神家园”如何“扩容”成为一个热议的话题。由于资金不足、师资匮乏、途径单一……一系列问题都使得老年人再学习面临重重困难。

学习平台不完善 老年大学“一座难求”遇尴尬

“基层和社会老年人教育尚未形成应有规模,有些地方投入很少,设施、场地远不能满足教育活动的需要,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老年人教育工作还处于十分落后的水平。”广西壮族自治区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梁丽玲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学习平台不完善,学习途径单一成为制约老年人再学习的一个重要瓶颈。在广西的首府南宁,老年大学同样也面临着“一座难求”的尴尬局面。

“随着老年人再学习需求人数的增多,现有的老年大学等教育学校规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南宁老年大学办公室主任郭蕴华表示,考虑到明年春季报名现场将拥堵不堪,老人家奔波一趟不容易,因而在学期结束之际,为老学员提供优先报名的便利,同时也让老学员放心报上名。据校方不完全统计,仅一周时间,老学员报名人数已经逾千。

王桂兰老人是南宁市糖厂的退休职工,原本选择在离家较近的自治区老年大学学习,但因为不是区直属单位的职工而被拒绝。“有退休证也没用,普通企业的退休职工连名都报不上。”王桂兰遗憾地说。

办学规模相对较大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老年大学,目前已开设89个班,招收学员3000多名。因场地有限,无法满足更多的老年人入学,校方只能优先照顾区直单位的退休老干部,严格控制生源,学员入学前,须经过面试考核,如舞蹈班,四肢灵活的老人才能获得入学批准。

老年人口数量大、资金投入不足成为主因

预计到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16亿,约占总人口的16.7%。老龄化已经不是一个局部问题,而是事关我国发展全局,成为“十二五”严峻挑战之一。

“控制生源实属无奈。”广西壮族自治区老年大学教务处主任谭明彪表示,服务社会,让更多老年人拥有丰富晚年生活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有限的办学条件只能通过控制生源来把关。

广西壮族自治区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梁丽玲表示,目前资金紧缺是老年人难以进行“再学习”的主因。现在老年人数量庞大,一些农村的老年人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存在问题,更别说是进行“再学习”。目前,政府也只能是先把有限的资金重点投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对于老年人教育这块投入相对不多。

“南宁市老年大学现有工作人员5名,返聘教师20名。每个教室全天候上课,个别教师担任几门课程教学。”郭蕴华表示,教学资源和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着学校的发展,招生规模有限,老年人上大学,门槛越来越高。

梁丽玲说,办学场地、教学设备、师资引进等等,每项都需要资金的支持。但是地方财政也有限,只能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亟待解决的问题上。

“扩容”老年人“精神家园” 让“活到老,学到老”成现实

广西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周可达认为,在老龄化现象日趋明显的今天,合理安置老年人,让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招生人数,全社会的老年人都应获得晚年学习的机会。

“老年人晚年的学习应该不仅仅局限在老年人大学,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现在一般在市县都有老年人协会和一些老年人组织,这些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在老年人再学习上的作用。同时作为传播力最强的媒体,应该承担起相应的义务,开办能够满足老年人‘再学习’需求的栏目。”梁丽玲说

郭蕴华表示,各级政府部门应均衡发展各级老年大学,全面降低入学门槛,定期开展社区老年活动,让更多老人参与到活动当中。老年活动不仅仅局限于学校里,各个小区的休闲健身器材也是丰富晚年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

老年人“再学习”问题已经开始得到社会的重视。在广西,投资两亿元的广西老年大学和广西老干部活动中心新建项目已正式启动,建成后将为广西离退休干部以及更多的社会老人提供娱乐、学习、休闲的场所。